期刊封面
在考證的道路上有一群人在奔跑
報考國家心理三級咨詢師的考試,落下了帷幕。對于周穎來說,一塊大石頭終于妥妥落地,雖然結(jié)果尚未知曉。
說起參加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考試的緣由,周穎表示很偶然。去年八月初,作為一名高中老師,她參加浙江職業(yè)技術(shù)學院的心理教育培訓,得知原來還可以參加考證——國家三級(二級)心理咨詢師。想想都已經(jīng)參加了半個月的培訓了,考就考一下唄。夢想總是要有的,萬一實現(xiàn)了呢?況且,較為系統(tǒng)的學過了心理咨詢的內(nèi)容,對自己的工作也會有很大的幫助。于是,她開始踏上了漫漫的考證之旅。
三本厚厚的理論書,縱使有老師劃重點,畢竟還是需要自己消化理解過才能記憶深刻。如今,于周穎而言,過去了,一切都過去了:曾經(jīng)挑燈夜戰(zhàn),曾經(jīng)埋頭刷題,曾經(jīng)走路都戴著耳塞,曾經(jīng)早讀時刻,學生在教室里早讀,她在走廊上記記背背。年紀大了,記憶力遠不如從前。記了忘,忘了記,反反復(fù)復(fù)。
這一段學習經(jīng)歷,周穎覺得還是挺難得的。堅持下來,也不容易。密密麻麻的筆記,是最好的痕跡。她感慨地說:“這回終于可以翻篇兒了,雖然接下來是一段較為漫長的等待時間。忽然又覺得,其實,那個結(jié)果又不是那么重要了,更重要的是,在這個過程中,自己也獲得了成長。當然,期待最終能拿到本本,那時,一定會更開心的。”
和周穎一樣,在這個時代,終身學習悄然影響了無數(shù)的人,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考證大軍。和周穎不同的是,他們目的明確,要么出于興趣愛好,要么是有意識地進行充電,提升,提升,再提升?!八自捳f技多不壓身,多幾門專業(yè)的證書,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價?!眻罂剂俗詴嫀煹睦顣阏f,利用業(yè)余時間考個自己想要的證書,將來或許又多一份保障。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。他認為,如果不學習,閑暇時間我又會做什么,抱著手機刷新聞、刷朋友圈?“利用每天兩個小時學習,五年后的我和你差別就不是一般的大??甲詴嫀煟皇亲屗┲兴吞?,只想讓它錦上添花?!?/p>
不過,邊工作邊考試,無論從年齡角度還是周邊環(huán)境角度,看起來都絕對不是一件輕松的事。事實上,考證的道路上有太多人不斷地在放棄與學習中徘徊,最終沒有堅持下來。而那些堅持下來的人說,“工作后,考什么證都搭著小命兒”。正如本文4位職場人的考證經(jīng)歷,表明考證是一條漫長的道路。要忍受備考途中的寂寞與孤獨,也會收獲學習過程中的茅塞頓開和恍然大悟,無論結(jié)局如何,這一路走來的經(jīng)歷也足以感動自己和他人。
“我們總該需要一次奮不顧身的努力”
馬力的一級建造師考證之路,可謂“辛苦至極”。他第一次備考是在2016年,準備了幾個月,但是卻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,最后全軍覆沒。對于這樣的結(jié)果馬力欣然接受,“自己的問題自己最清楚,因為其他事情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復(fù)習,全軍覆沒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同年11月,他結(jié)婚了,婚后的生活壓力大了不少。2017年春節(jié)過完,老婆懷孕了,這更加重了他的焦慮,此時他的工作也沒有任何起色?!懊鎸@些焦慮,老婆就鼓勵我拿起書繼續(xù)一級建造師的考證之路,我猶豫了兩天終于再次出發(fā)。”馬力說。在很多人看來,這就是一個執(zhí)業(yè)資格考試而已,過了自然是該高興,即便不過明年可以再戰(zhàn),多考幾次必然是能通過的?!翱墒悄銋s不知道我這半年考證學習的經(jīng)歷,也許你知道后就不會那么說了?!?/p>
從3月到9月,馬力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是看書,聽課件?!疤评蠋熣f千萬不要以為聽幾遍課件看幾遍書就能通過一建考試,這是根本不可能的,你看30遍書才有可能。也可以這樣說,你至少要保證學習300個小時才有可能通過考試。”老師的意思是,用足夠的時間認真看書才是通過一建考試的前提。對于做工程和服務(wù)的馬力而言,白天基本沒有時間看書,下午能正常下班就已經(jīng)很不錯了,而且下班之后還要給懷孕的老婆做晚飯。沒時間怎么辦呢?“那只有拆東墻補西墻了,我犧牲了自己夜里休息的時間,每天晚上看書到凌晨3點鐘左右?!迸紶枌嵲谔?,馬力晚飯后還要先睡會才有精力看書。“后來老婆看我太累,早飯和晚飯便都由她做,這樣我每天就能多一些休息的時間?!瘪R力感激老婆那些日子對自己的理解與支持,因此中午經(jīng)常不吃飯,為了多一點午休的時間,盡量趕在下班之前忙完自己的工作早點下班回家看書。后來他又加入了幾個考試群,在5月份群主建議大家先去看公共科的時候,他已經(jīng)連看帶背不下3遍了。馬力說:“老婆的預(yù)產(chǎn)期是11月份,就這樣她一直堅持為我做飯,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”
文章來源:《連云港職業(yè)技術(shù)學院學報》 網(wǎng)址: http://www.efreelaw.com/qikandaodu/2021/0421/824.html